小编:家用电子血压计准吗?电子血压计使用非常方便,但部分朋友都认为电子血压计测量数值并不准确,这是真的吗? 市面上的电子血压计主要有两个种类电子血压计,第一种是手臂式血压计
家用电子血压计准吗?电子血压计使用非常方便,但部分朋友都认为电子血压计测量数值并不准确,这是真的吗?
市面上的电子血压计主要有两个种类电子血压计,第一种是手臂式血压计,还有一种就是手表式血压计。有同时体验过这两种血压计的朋友认为,手臂式血压计的测量熟知更为准确,但是也不能否认手表式血压计更方便携带的事实。
其实,无论是手臂还是手表类型的血压计,只要是正规常见生产且经过校准之后,就不会存在不准确的问题。需要大家注意的一点就是,电子血压计在使用三个月或半年左右,就应去正规医院进行校正一次。如果自己血压平时一直都非常稳定,但就是最近几天波动较大,且数据比较夸张,那就应考虑是否是血压计出现了异常。
想要使用电子血压计正确测量血压数值,那以下两点就不能忽视:
一、注意姿势
在用电子血压进行测量时,应注意袖带的高度要与心脏高度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。也就是说患者在测量时,应注意手掌朝着上方,然后露出需要测量的上臂,避免缠绕在肘关节上。且使用臂式电子血压进行测量时,最好选择上肢肱动脉,用这一部位测出的数值相对准确;
另外,在测量血压的过程中,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坐姿,让身体处于绝对放松的状态,不要与家人说话,也不能随便走路离开桌面,否则就会对血压测量结果造成影响。
二、选择正确的测量时间
在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之前,应休息10分钟到半小时左右。特别是在运动过后不能立刻测试血压,应等到血压稳定下来后,在进行测量。另外,在加重测量血压应主要做到定时、定位置,给自己制定血压测量规律。在平时还可记录几天的血压变化,看血压是否在降压药物的作用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综上所述,无论哪种血压计均有优缺点,但作为家用需要最好最适合的个人觉得是电子血压计,特别是上臂式的电子血压计。然而血压计的种类有很多,那么血压计臂式好还是腕式好呢?下面小编就来告诉你答案。
家用电子血压计臂式好还是腕式好?
手腕式血压计:小巧轻便,容易携带;随时随地可以测量;测手腕的动脉血压。手腕式血压计的方便性在于老年人的衣服不用折上去。特别是到老年人穿多衣服测血压会很不方便。所以就直接用手腕式很方便,而且携带也比较容易。
臂式血压计:能正确测量动脉血压;须脱去上衣进行测量;但机型大且携带不便;能使用稳压电源。上臂式血压计,测量更为准确,因为手臂离我们的心脏要近,而且误差不会太大,但手腕就比手臂要差一点。臂式血压计携带不那么方便。
另外,腕式的电子血压计,不适用于患有障碍的病人。建议病、、等疾病患者和老年人选择臂式电子血压计。、高、高血压等疾病会加速,从而引起患者末梢循环障碍,这些患者使用腕式电子血压计测量的话,血压数值不是很准确。臂式血压计测量的是肱动脉血压,更接近医院的检查结果,而腕式血压计测量的是挠动脉血压。臂式血压计和腕式血压计各有各的好处,建议根据自己想要去选择合适的血压计。
血压计使用注意事项
1、高低血压患者应在安静、温度适当的环境里休息5~10分钟,手臂不应过分束缚,露出上臂(最好是右臂),注意肘部要放置在和心脏一样高的位置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可能会采取站位测量血压,比如患者存在直立性低血压的危险。
2、测血压的环境对血压存在一定影响,应避免在充盈或吸烟、寒冷、喝及浓茶后等应激状态下测血压。
3、血压计的袖带宽窄会影响测量结果。血压计的袖带太窄,测得的血压值偏高,袖带太长,测得的血压值偏低。正常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2/3,同时袖带长度需达上臂周径的2/3。袖带的下缘应在距离肘窝大约2厘米处,将听诊器放在肘窝动脉搏动的地方,测量过程中,上臂必须充分暴露,如果衣物过多,测得的血压值会偏高。
4、高患者在测血压后,一定要认真做好记录,注明日期、时间、地点、血压值,以便为调整降压药物提供可靠依据。
家备血压计的重要性
由于和医生交流的时间有限,高血压的自我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。仅靠一个月一次去医院测量的诊室血压,难以指导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用药方案,建议高血压老人定期进行家庭血压测量,了解自己的水平。
正常成年人至少每两年测量一次血压;35岁以上首诊患者(无论因何病看什么科室)都要测一次血压;高血压的易患人群每半年应测一次血压;高血压病人血压比较稳定的,一周只需测一天血压(早、晚各一次),但是要固定时间,保证每隔7天就测量一次;病情不稳定(春夏、夏秋交替,近期经常出差、劳累,或情绪不好)的病人要坚持每天测量,至少连续测7天,取后六天的平均值,再与医生商量治疗方案。
因此,家庭常备血压计有助于让老年人随时监控自己的血压,那么哪种血压计比较好呢?常用的血压计分为腕式和臂式,血压计臂式好还是腕式好,根据以上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最好。
来源于:电子血压计准吗
当前网址:http://www.gjymw.com/a/dzxyj/2021/0727/835.html